四联四共”探路乡村共富
来源:小编发布日期:2023-06-27
四联四共”探路乡村共富
即墨区北安街道王宿庄村的农民在做花馍 梁孝鹏 摄
半月谈记者 王凯
在深入推进党建统领乡村公共资源共享行动中,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积极实施乡村公共资源共享“四联四共”新路径,推动乡村人才、资金、土地等公共资源互通互联、共享共建,既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巩固了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地位,又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村村联建,共享发展资源
在位于青岛汽车产业新城驻地的即墨龙泉街道鑫泉村,村民刘国明望着热火朝天的共富产业园建设工地笑得合不拢嘴。这里即将落地奇瑞汽车整车制造项目。“以前想都不敢想,我这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家汉,在家门口每月就能赚到5500元工资。”刘国明说。
据了解,这个共富产业园采取“村庄联建+园区发展”的新型资源共享方式,把涉及多个村的政策、项目、资金整合在一起,进而采取村集体入股的方法,引导2个被征地村庄注册成立青岛共富产业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产业园规划建设近20万平方米,用于落户奇瑞配套零部件项目和自主招商项目,运营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近3000万元,村民按照集体合作社股份分红。
为承接产业“溢出”效应,鑫泉村成立物业公司,为片区内企业提供绿化保洁、小型工程、人力资源等后勤保障服务,实现“就业在家门口、农民变产业工人”。目前,物业公司已吸纳周边300余名村民就业,直接带动增收1500余万元。
即墨区围绕创建共同富裕的“村共体”,组织综合实力较好的“强村”与发展落后的“弱村”结成帮扶对子,实现强村、弱村在组织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为共享共富创造有利条件。
村企联建,共享市场资源
即墨区北安街道兰院村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出产大田蔬菜。但由于种植规模小,销售渠道不畅,蔬菜卖不上价格,且常常滞销。街道党工委积极引导村集体与企业“联姻”,指导兰院村组织召开由村庄、驻村企业等共同参加的共建议事会,与村庄周边4家企业签订“村企共建意向书”。
青岛惠科微电子有限公司职工余辉裕说,通过与村庄共建“惠科农场”,企业有了专属供菜基地,职工的“菜篮子”更丰富,员工对“定制”蔬菜很满意。
“我今年种了5亩白菜,亩产达到8000余斤。现在企业统一收购,平均每亩增收1600余元。”村民江承法说。
在村党组织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大田菜种植行列。由于蔬菜产量和品质能得到充分保障,周边企业的供菜订单纷至沓来,兰院村计划再流转土地50亩,进一步扩大大田菜种植规模,形成“村企共建”的良性互动。
村社联建,共享产业资源
作为即墨区移风店镇蔬菜产业党总支书记,韩泽兵从事蔬菜种植销售多年,是名副其实的“老把式”。早在2008年,他就联合9名农民成立了合作社。凭借多年诚信口碑和经营经验,2020年蔬菜产业党总支成立后,他被一致推选为党总支书记。
为改变以往合作社单打独斗、丰产不丰收的问题,韩泽兵发挥党总支的组织优势,一边与产业链上游的种子企业建立起联盟关系,一边与产业链下游的农户建立起合作关系,联合40余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抱团发展订单式种植。依托质量标准统一制、收购价格保护制等多种制度,建立起从种植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过去单枪匹马风险大,如今集中力量办大事。”韩泽兵说,现在平均一亩地节约成本100多元,年出口多种优质蔬菜3万余吨,总收入达到8000余万元,真正让菜农得到了实惠。
目前,移风店镇蔬菜产业党总支覆盖的合作社年用工近5000人次,辐射带动周边种植户3000余户,带动种植户年增收1000余万元。
打破村庄、地域壁垒,因地制宜设置专业党组织,使即墨区党组织触角向产业发展一线延伸。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成长起来。目前,全区已发展培育家庭农场210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40家,成立专业合作社2800多家,带动1.8万农户抱团经营。
村校联建,共享才智资源
即墨区蓝村街道稻香村近年来探索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成立了合作社。可土壤碱性高、黏性大、易板结等问题,使村里的庄稼、果树长势不好,产出的粮食和水果品质不佳,销售困难。
合作社负责人王本奇说,在街道党工委引荐下,青岛农业大学设施果树团队教授刘庚森和冷翔鹏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专家们在实地勘验后,指导农民往土地中添加蘑菇渣等物质,改良了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透气性和有机质。后来,合作社新种的“阳光玫瑰”葡萄的甜度和饱满度达到甚至超过了高端市场水准,再也不愁订单了。
在即墨区移风店镇上泊村大棚里,游客采摘葡萄 梁孝鹏 摄
2022年9月,合作社培育的“阳光玫瑰”葡萄获山东省首届葡萄大赛金奖。“有了专家的技术传授,我们种葡萄的收入越来越好。”王本奇说。
近年来,即墨区通过村校联建,推动驻区单位共联共建,共享才智资源。即墨区还以红色网格为依托,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为重点,联合山东大学法学院等10余家单位开展普法宣传、法律援助、法治课题研究等工作,累计服务1000余人次,促进村庄走上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区域共治的共富之路。